福建人禁忌习俗多到数不清?!(3)

虽然人们都很避讳谈论死亡,但人终究躲不过。我们就来看看死者往生后,家人需要帮死者做些什么吧?葬礼又需要多少花费呢?本文章多为分享笔者家乡占多数的福建人对于死亡/往生的习俗与禁忌,包括葬礼等以后的祭拜与祭奠-福建安溪、诏安和咏春,并非所有地区。

前一篇文章分享了身为福建人从一出生到结婚所经历过的禁忌、习俗与文化,之后也分享了怀孕阶段得习俗禁忌以及背后得真相,接下来这篇文章将会把重点画再死亡。虽然人们都很避讳谈论死亡,但人终究躲不过。我们就来看看死者往生后,家人需要帮死者做些什么吧?葬礼又需要多少花费呢?本文章多为分享笔者家乡占多数的福建人对于死亡/往生的习俗与禁忌,包括葬礼等以后的祭拜与祭奠-福建安溪、诏安和咏春,并非所有地区。

明代.吴承恩《西游记》. 养老送终

养老送终?养儿防老?

从古至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:“养老送终”,在家中长辈临终前,得设法把长辈在外工作得子女好让他们赶紧回家侍候老人;若是女性,同时也必须通知娘家人。福建人有个说法就是如若子女、内外子孙们都得以送他(她)离世,那么那位老人会被视为“好命人”。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老人得离世是因为受到了祖宗得召唤,倘若子孙们在老人逝世时不在场,阴间得祖宗将不认他们为子孙。

但是,养老送终养儿防老,真的会是父母老后的报障吗?如今社会普遍可见到处可见孩子把父母抛弃在外,当父母不在人世时,在葬礼上哭爹喊娘又有何用?

首先,会把死亡葬礼分为临终

(一)临终- 搬铺/出厅

  • 福建人非常重视寿终正寝,老人病危时需要把他(她)从床房搬移正厅,并放在板床上
    • 原因 1:老人死后可以与阴间的祖宗、亲属团聚;
    • 原因 2:死者得以在家中最好的地方死得安定;
    • 原因 3:迷信看法–> 死者在床上往生,魂魄会滞留在床上,较难超度转生;
    • 原因 4:理智看法–> 通常人死后都会出血与排泄,时间久了变会僵硬,因此放于正
      厅也方便化妆师等工作。
  • 死者已结婚、有孩子、或50岁(农历)以上,谓之寿终:男移至正厅左边(正旁)|女移至右边(倒旁)
  • 未成年死者、年龄小于50岁(农历)或死者父母健在、死者只能移至护龙(侧屋)。但在晋江得福建人有个例外,如若死者小于50岁却当了阿公阿嫲(爷爷奶奶/祖父祖母),那他们可以置放于正厅。
  • 注意事项:
    • 搬铺前,厅堂供奉的神像、神主牌位、香炉及正梁上的天公炉等一律用红布红纸遮盖,红灯笼,门彩等一律拆除。(担心死者魂魄被“神像威严”伤到魂魄)
    • 搬铺时,长子抱头,次子抱身,女婿们抱脚,小心翼翼地平抬到正厅的铺床上,切记头部在前,脚部在后,绝对不能相反。若没有儿子,福州就由女儿带头;有些地区则由侄儿带头。
    • 笔者(诏安+安溪)与长乐县福建礼类似,倘若是父亲,由长子背到厅堂,若是母亲,则由媳妇背去正寝。
    • 搬铺时最忌讳碰到门框墙壁;若是搬铺过程中会经过露天,就得准备雨具遮挡。
    • 床铺不能靠墙,头部向厅口,脚部向厅后。
    • 男性的铺位设在正厅左侧而女性则是右侧。事实上,古代的女性是不可以搬出正厅的。
    • 禁止大哭喧哗,会让老人留恋,“走”得不安心。
    • 福建武平- 武平人认为老人若在搬铺过程中小号被视为凶兆,相反的,如若大号则被视为大吉。

笔者家而外民俗:

  • 很多老人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,他们会交代后事以及分配遗物,俗称“分手尾钱”。“手尾“之后用红纸/红包包好放置钱包或抽屉,它被视为”钱母“-会带财,不建议花费。
  • 笔者家族这里认为老人逝世的时间若是凌晨直到早上6时前,家中子孙则会赚大钱(留有三餐给子女子孙们挣);倘若过了早餐饭点,那么留给子孙的就是两餐,以此类推。

(二)初丧

  • 初丧可理解为死者刚刚往生得状态。
  • 这时候,倘若身亡的是“母亲”,首先得“报外祖”,也就是报丧讯给娘家人。如若亲自上门报丧讯,切记先向外祖讨杯水喝,不可直接报丧,以免刺激他人。
  • 接外祖–> 外祖到丧家时,子女们必须下跪迎接。此时,外祖对于亲生女儿死亡原因查明,若认为乃是子女疏忽则可以打骂。外祖家到了丧家之后,才可以将尸体入殓。
  • 古代,需要”巫祝“(古代称“师公”为“巫祝”)主持”复魂“仪式,亲属拿着死者衣服从屋子前方爬上屋顶面北直呼死者名字三次,之后把衣服披在死者身上。这时候,亲属们可以大哭,呼叫死者名字并希望把死者的灵魂叫回阳间。
  • 特别之处:
    • 古代诏安人和偏乡下地区,他们需要举行“开声”仪式,招魂时先焚香祷告,之后唤来一只狗并用陶瓷器皿猛击它使它疼痛发出惨叫声,陶瓷器皿落地有声之后,子孙们才可放声大哭。
    • 大田福建人则认为,倘若死者死于特定时辰,子女们必须在忌辰过了之后才可以哭。
      • 生肖属龙、蛇、鼠的死于午未日
      • 生肖属虎、马、兔的死于子、丑日
      • 生肖属牛、鸡、猴的死于酉、戌日
      • 生肖属狗、羊、猪的死于卯、辰日
  • 对于现代,送魂礼更为普遍。“师公(sai-kong)”会悬挂“幡仔”于竹枝上,念“往生咒引导亡魂去到阴间报到
  • 遗体的足部下方点一盏油灯或一支蜡烛,为死者照亮前往黄泉的路上,称“长明灯”或“脚尾灯”,点着的七天内,切记不可以熄灭。
  • “脚尾饭”– 祭拜一碗白饭并插上筷子,俗称“走路饭”,有些人摆在香炉前,也有些人放在死者头部上方。同时需要焚香,烧冥纸一边道:“给你买路过,一路好走”,烧路钱不能中断直到死者出殡。
  • 若病人是病逝的,“师公”将会诵经并且“搬药筛”,将灯挂在架上不停地转动,子孙眷属环绕死者哭诉,媳妇则使用熬药壶熬药。

(三)报丧

  • 报丧也称为讣告或讣闻,往往会刊登在报章上,但随着现代科技化,也有一些家属会把讣告分享在面子书上。报丧的目的是告知亲朋戚友参加丧事,同时通告与死者有相冲克的人(如孕妇)别来丧事。
  • 写法如图:
讣告写法,格式可以更改,内容概要几乎大同小异。

(四)小殓

  • 小殓可以理解为-为死者沐浴穿衣
  • 家属需要“乞水”或俗称“买水”,寓意向水神或者土地公买水浴尸。
  • 古代/一些中国福建地区,死者儿子手捧一个钵(里面放一条白布)和一个幡,女儿们跟在后边前往河边或者去井边打水。
  • 马来西亚,由于很多地区没有井/河,师父会拿一桶水放在十字路口让孝子孝女去请水。请水时,孝子孝女必须下跪,投入12枚已用红线缠绕的铜钱/硬币,口中念念道:“水神(土地公),我们向您买水”。
  • 把请水到家时,其余晚辈须在门前迎水入屋,并将水倒入新瓷盆中,用白布帮死者抹身。(父亡由儿子浴尸,母亡由女儿或媳妇为之梳洗)
  • 沐浴过程中,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几下,尸体前3下,背后4下。民间相信倘若活人不小心踏到浴尸水,脚会裂开,因此浴尸水不能随便倒。
  • 之后为死者穿寿衣:
    • 一般上是5件上衣+3件裤/裙;或
    • 7件上衣+5件裤/裙。
    • 寿服(衣服+裤/裙)忌穿总数为9件,因为方言读音与”狗“相似。
  • 穿寿衣时,子女、女婿媳妇都要在场,一边穿一边告诉死者穿第几层了,纽扣不需要钮;而是用带子打死结
  • 福建诏安人会在为死者穿寿衣时念道:”活人打活结,死人打死结,剩下的由子孙得。”,剩下得带子分给子孙们。之后,外衣的纽扣由儿子媳妇们一人一粒把它扣好。
    • 穿寿衣时,最忌孝眷痛哭流涕,把泪水滴落在死者身上。

(五)守灵/守铺

  • 在帮死者浴衣穿好寿衣后,“师公”便会设灵堂让儿女们日夜守在遗体旁守灵,以表孝心。
  • 在灵堂处摆放香炉香烛一碗白饭一杯咖啡(死者生前爱喝的饮品)、一碗猪脚香烟(若死者生前有吸烟的习惯)、水果等。
  • 死者儿女不能剪发或梳发睡在灵堂处以示沉痛惋惜。以往,全部孝眷都会守在灵堂,但现如今,孝眷会轮流守护在遗体旁,确保脚尾灯脚尾钱(过路钱香火不灭,都用于指引死者前往地府报到
  • 除此之外,防止猫或老鼠接近尸体。传闻如若猫(尤其是白蹄猫、黑猫和短尾猫)从尸体上跨过,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,这时候只有将扫帚丢给僵尸抱着,才可以让尸体平复。至于老鼠,是当心猫看到老鼠后会为了抓老鼠,从而不经意从尸身跃过。
  • 其余地区民俗
    • 福州人会把“脚尾烛”点到一半吹灭换新的,等到出殡之时将那些半截的蜡烛分发给子女们,寓意子女们绵延不绝。
    • 霞浦一带认为生肖属鼠的死者听到猫叫声会跳起来抓人,所以他们会在死者身旁放一把扫帚。

(六)哭丧

哭丧
  • 亲人们往往会以哭声来哀悼死者,孝眷会一边哭边诉说死者生前功劳以及对他/她的思念。
  • 台湾哭丧也是一种职业哦,有些家属会聘请哭丧队来为死者哭丧。
  • 哭丧时需要有一定的音调和内容,音律低沉,妇女们能根据这种调式,随口填词编唱,寄托哀思、诉说身世,或发泄内愤,内容甚是感人。除此之外,歌词内容也会因不同对象而有所不同。在福州,民间最为流传的有《十诉苦情》、《十二月孝顺歌》等。
  • 在哭丧的过程中,最忌将泪水滴在尸体上

(七)分“手尾”钱

  • 大殓前会先分”手尾钱”,相当于子孙获得家产/财富。
    • 有的地区会在寿衣上剪下一小块当手尾、或在手上系上白色带(男儿)和青色带(女儿)。
    • 笔者家会将死者生前的首饰和放在皮包里的现金当“手尾”来分给他/她的儿子媳妇、女儿女婿以及孙子孙女们。这些“手尾钱”基本不鼓励用掉,用红包封装好放在钱包里保存,寓意死者会庇佑赚大钱。

(八)大殓/入殓

  • 简单来说,就是把遗体放入棺材的过程。
  • 在马来西亚,很少有人在生时会为自己买棺材放在家里,多数为亲人死亡后,立即派人到棺材店购棺材、“大厝”/大屋、”金童玉女“等等,沿途逢过桥或十字路口,须放一些纸钱,俗谓“放纸”。如果在举行丧事的这些天,有摆放到邻居家外边,必须为邻居家门口系上红布(挂红)。
  • 将尸体移入棺材的过程:
    • 在棺材底部置放死者生前的衣服裤子不可全部放完,留3件衣服起来用在之后环节)、火炭、棉被等,为了吸收棺木里的水分(尸水)。
    • 衣服铺好后,由长子抱头部,次子、女婿依次抱腰部、脚部轻轻放入棺材。
    • 俗云:“男顶天,女立地”,因此,男死者的头部要顶着棺材上端,而女死者的脚部要顶着棺材下端。
    • 放好遗体后,盖上水被。有些地区会用白布将死者的脸部盖着,表示作为明代遗民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先祖。
    • 之后,往棺材内放入一些随葬品,如纸钱、玉器、枕头等,切记不可将金器(金戒子/金手链等)与死者一起入土,俗话说:人死带银不带金。
    • 每个地区置放于棺材的物品有所不同:棺内往往放有一些随葬品,诸如手帕头梳玉器纸钱、以及死者生前喜爱的小物品
      • 松溪,棺内除放纸钱外,还放有装有木炭的火笼,少许食盐和一把扫帚。
      • 大田,放有扇子、桃枝等。
      • 武平,随葬品一般是炒熟的稻谷、麦子、豆子、缺口的陶盆陶罐,还有砍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筷子等。
  • 之后,“师公”会择定一个吉时封棺,沿海地区多定于涨潮时刻盖棺。盖棺时需注意:
    • 与死者生肖相冲者、孕妇、小孩等必须回避
    • 其他孝眷及旁观人必须远离棺材,为了避免人影倒映入棺内。俗信如若由生人影子倒映棺内,魂魄会被死者带走(死亡)。
  • 盖棺后,就会为棺材“安钉”,儿子跪着手捧斧头给舅父,由舅父在棺材四角个安上一根钉,念念有词:

一点东方甲乙木,子孙代代有福禄;二点南方丙丁火,子孙代代发家伙;三点西方庚辛金,子孙代代发万金;四点北方壬癸水,子孙代代大富贵;五点中央戊已土,子孙寿元如彭祖。

  • 之后,舅父会留下一根松动的钉子,由孝子或孝孙用嘴把钉拔起,吐在放有木主、五谷、铜钱、冥香的斗中,寓意“出丁”(“钉”与“丁”同音)。

(九)吊唁

  • 吊是对死者表示哀悼,唁是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。
  • 亲朋戚友会给予丧家慰问金/帛金,俗称“白金”。丧家会回礼一包用红包包的糖果,寓意吃了就顺顺利利。但是千万别拿了带回家吃或者给小孩子吃,据说会走上厄运哦!
  • 马来西亚福建人都会为死者举办追思会3-6天,这也要看主家的经济能力,比较越多天花费越高,但最少都会置放3天。福建人深信人死后七天,人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,如果这个时候还没下葬,灵魂没地方得以安息。也因为如此,“做头七”尤其重要,主要告知死者之后须前往地府报到以便日后得以投胎转世。
  • 喜丧
    • 他/她子孙满堂,拥有五代(可称为“喜丧”),她的“来孙”可在葬礼穿粉色丧服。

(十)出殡

  • 出殡俗称出山、送葬,即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的过程。
  • 出殡前要举行祭奠,即辞灵,闽南称之为“棺头祭”或“起柴头”,把棺材从正厅移去户外进行出殡前的祭拜,期间,家属们须跪拜在外,头看地面,不可偷看。
亲朋戚友对死者的瞻望Freepik
  • 出殡前由吹鼓手引路,孝眷手持挂满戚友送来书写祭文的布条,鱼贯进入祠堂对死者进行最后一番瞻望。
出殡前仪式
  • 辞灵仪式会礼生主持祭奠仪式,奏哀乐、上香、献爵、献牲、进馔、行三跪九叩礼、宣读祭文。
  • 之后就是启灵仪式。灵柩多数由棺夫抬(必须是结过婚的男姓),最少4人,一般8人,多者16人、32人。礼生抓一把盐米撒向棺木后,棺夫齐吼一声“起”,才抬起棺木。丧家在礼成之后,一定要分发红包给每人作为报酬
  • 之后便把棺材放在车上,由孝眷及戚友牵扶。车后方起手为两名礼生用竹竿撑着孝灯、吉灯各一盏,上书“三代大父”或者“三代大母”,如有曾孙,则为“五代大父”或“五代大母”。
  • 接着,是大鼓吹乐队、铭旗(由女婿、子女婿赠送,上书死者姓名、官衔等)、鼓乐什音钹鼓、魂轿(共两顶,一顶放死者遗像,一顶放死者魂主)、亲友族人的送葬队伍、灵柩、孝眷,最后是鼓吹乐队。
  • ”拔龙须“仪式 (可以点击查看视频)
    • 在雪州,一位拥有四代的婆婆离世,她的家人为她举办罕见的拔龙须仪式,这个仪式之所以罕见并不是因为知道的人不多,而是并不是所有死者都可以享有的,他/她必须四代以上,寓意死者是位有福气之人,而且子孙们必须全员到齐。
    • 灵柩上的棺罩前有个一纸龙头,从龙头拉出两块白布条(“龙须”),由孝眷中两位长者各拉住一边的白布,这就是“拔龙须”仪式了。
    • “龙须”的前方必须是侄女婿和孙女婿各持一方,俗谓“龙目”。灵柩后面也拉有两条长白布条,由孝眷及亲友拉住,表达对死者的“挽留”、惋惜、哀伤之意。
  • 据笔者爸爸描述,阿公在出殡时,需要从棺材“角”上削下一块棺材片,如若有送葬队的人不舒服,就切一点给他们煮水喝,据说他们便会痊愈了。

(十一)下土/下葬

如若死者丈夫/妻子尚在人世,那么名字将会用红色的颜料写上/或用红布遮盖- Freepik
  • 下葬就是把棺材埋入”风水宝地”.
  • 以前的贫穷家庭,他们任然使用掘地而葬,所谓“葬不为圹,但掘地而埋,垒石以识之。”
  • 而富豪家庭会使用用砖、石或三和土打造坟墓。坟墓位置有着不一样的价格,位于越高处,有山有水的地点,价格可以以万元计算,5万8万不在话下。
  • 下葬时,有些禁忌还是要遵守:
    • 忌出声,忌叫喊活人名字
    • 忌人影倒映入墓圹
    • 闽南忌重丧日下葬,忌七月出葬
    • 忌棺材入墓后再返工,选定的墓地无论多难挖,也不能随意换地方,若遇岗石非换不可时,则须要扎个草人放入之前的墓坑,并请风水先生化解。
  • 随着土葬的花费日益见长,火葬在社区日渐流行。拾骨葬与自然葬也有少数人为之。

(十二)回龙/回灵

  • 即是下葬仪式结束,葬队伍返回丧家,古时候也称之为“归虞”。
  • 回龙时,送葬者会使用花水洗手洗脸(青柠叶+一些彩色花瓣)和改装换服,也称之为“换红”。
  • 招安人在从山上回返后,都会吃上事先准备好的硒鼓米。
  • 回龙后,会准备一些食物送葬宾友们食用。

(十三)探墓

“山上”/墓地祭祀
三牲(鱼+鸡+猪)、水果、糕点包子等
  • 在下葬的第三天后,孝眷会准备牲礼到新坟哭祭,古时称之为“三虞”,“巡山”、“巡灰”、“巡墓”等。
  • 福建各地普遍存在着探墓习俗,以后每逢清明前后祭扫。

(十四)做七

  • 民间也称“做旬”、“烧七”、“旬祭” 等。
  • 从去世之日算起,每隔七日祭奠亡魂一次,一般要在49天内祭奠7次,故又称“做七七四十九”。
  • 第一个7天称为: 头七
    • 民传此时,人死后七天,死者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,他/她的亡魂会回家看望子孙。为此,丧家会于头七夜晚哭诉对死者的思念,并延请僧道诵经致祭,焚化纸钱、灵屋等。
    • 笔者这边会在当天晚上在地板上撒面粉等,俗称可以看见脚印、死者在厨房寻食等。
  • 第7个7天称为:做七七 (49天)
    • 民传,做七是为了帮死者选择下辈子投胎成为什么(托生的类别)。
    • 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,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,举行功德,只是增加他的福分,却无法改变他下辈子托生的类别。
  • 做七时,孝眷禁止理发、赴宴、饮酒作乐、华装盛服等。

六旬祭/百日祭/对年/除灵&合炉/三年祭

家中祖先祭祀
几乎所有祭奠如六旬祭、百日祭、对年、除灵&合炉、三年、祭日、新年、清明、端午节、孟兰节、冬至等重大节日- 祭拜菜品基本大同小异
做七、百日、对年、三年、祭日等-祭奠上的祭拜品
基本上,祭奠与每当祭拜祖先时所需大同小异- 三牲(鱼、鸡、猪)、6-12样食物(95%家庭基本含有:鱼鳔、豆干、芋头、炒菜、炒面和猪肚汤)、水果(笔者家庭例外,除了新年有准备柑和年糕)、包子糕点、白饭、碗筷(根据椅子数量或更多)、椅子(放4-8张)
  • 死后60日,有些地区会举行“六旬祭”。祭仪略同做七。
  • 福州人比较盛行“六旬祭”:
    • 在一盆清水上放有已被抽空蛋黄和蛋白的鸡蛋,看起来貌似完美的鸡蛋,这是负责人相信人死后60天,亡魂会经过奈何桥。
    • 当他们从奈河中捞起此漂浮的鸡蛋时,发现指甲全部脱落,才知自己已经死亡。
  • 百日祭为死者死后100日。
  • 死者死后1周年,马来西亚福建人较普遍称为“对年”,有些地区为“周年祭”,在古代称之为“小祥”。
  • 除灵:除灵即撤除供奉神主的灵桌,除灵的日子会根据不同的福建人有不一样的做法,但一般上会于“合炉”一起做。【死者在还没丧期届满时,是不可以与家中的祖先共同祭拜,香炉等用品不可以共用的】
  • 合炉:合炉即当死者丧期满以后(满七、百日或对年),择一吉日酱亡魂请入家中祖先牌位,然后将死者的神主焚化。
  • 死者死亡3年后,将会举行“三年祭”,俗称“做三年”古时称之为“大祥”。

做功德/拜忏

  • 做功德的时日天数由丧家的经济状况而定,短则1夜,长则7天7夜,甚至49天。
  • 在做功德期间。需请“师公”设坛诵经、“牵庄”、“献罗钹”、“叠桌”、“过奈河桥”、“走十方”、“跑特赦”、“拜血盆”等仪式。
做功德的“大厝”/大屋、金山、银山- 富贵山庄 Nirvana
  • 做功德的花费惊人,通常没有几万是解决不了的,不但要付给僧道丰厚的酬金,请戏班演戏,宴请宾友,还要花巨款请扎纸艺人营造灵屋、纸俑、金山、银山、灵轿等,近年来又有扎小汽车、电视机、电冰箱等,到“功德圆满”时,一把火点了。

服丧守孝

  • 服丧守孝时间多为三年,在这期间,封建社会还形成一整套的习俗:
    • 不能饮酒食肉
    • 不能歌舞作乐
    • 不能娶妻
    • 不能行房事
    • 不能访友做客
    • 对亲友送来的红白请柬,可不置理。
    • 在古代,当官的必须辞官,回家为父母服丧守孝。
    • 笔者家乡,我们只保持不能娶妻、不能访友做客和不能参加任何丧事喜事。
  • 服装方面:
    • 儿子媳妇均穿麻衣,若父母亲一人尚健在,则在麻衣上缝一小块红布。
    • 女儿穿白色孝服,女婿着蓝色孝服并缀一小块红布。
    • 孙婿全身着白
    • 孙子着黄衣黄帽,孙女腰扎兰布条
    • 曾孙穿红衣,重孙穿绿衣
    • 在马来西亚,已经简化了,一般上在下葬之后即除孝服,仅佩戴黑纱或黑徽章作为标志
  • 家中长辈”老“去这三年,我们不需要/不可以:
    • 不能娶妻、不能访友做客和不能参加任何丧事喜事
    • 不能庆祝新年/过年大扫除/端午节/冬至
    • 不能制作汤圆年糕粽子等,均由亲戚馈赠

每一年的祭拜日为:

之后,在每一年的重大节日,家属必须在特定的节日准备祭品祭拜死者,多数为8-10样食品。祭拜日子为做忌、除夕/过年日、新年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盂兰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与冬至。至于食品,几乎每个节日都一样,会外加一些特定日子才有的食物,例如端午节祭拜肉粽、中秋节祭拜月饼、冬至祭拜汤圆等。

除此之外,家中有供奉祖先牌位的家庭,每天早晚需要祭奉3支香、每逢初一与十五(农历)则需要祭奉早晚3支香和1对蜡烛、水果或发糕(因人而异)。

死亡仪式的价格

依据死者家乡较为普遍的价格:

项目 (3天)费用 (简单计算)
*如有记录不全,实属抱歉。
总额
棺材与灵堂布置4000.00
寿衣500.00
报丧(依据报纸的覆盖率,彩色(颜色种类)还是黑白)500.00 (小角落)
孝服 (根据孝眷30人计算)1500.00
祭拜用品(金纸香烛等香料)、礼生等4000.00
食物、水、吊唁桌椅帐篷等
– 花生
– 矿泉水
额外食物:
当然有可以选择不要准备额外食物给前往葬礼或吊唁的访客
– 糖水
– 糕点 (油条)
– 炒米粉
3000.00
出殡花费(巴士、祭品等)1500.00
师公花费(每一个配套价格不一样,这里以最经济计算:招魂、简单超度与出殡日)3000.00
墓地 (土葬+墓碑等-包括微修饰、中等地段)
或者
(火葬+灵骨塔- 中等地段)
15000.00
@
3000.00
33000.00
@
25000.00
死亡大约所需费用
提早购买/提升存款-为日后老去的花费做好准备,减少孩子负担。

以上列表还未包含其他仪式费用例如做头七、百日祭、对年、除灵&合炉、三年祭、功德、每一年的祭拜日(做忌、除夕/过年日、新年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盂兰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与冬至等)。这么简单一算,从出生到死亡,福建人简简单单的仪式上已需花费个上百千 (RM 100K),还没有包含我们的学费、日常用品类、养育费、医疗费等其他费用。因此,现代有很多人选着死后直接火葬,去除仪式;又或者不办婚礼等,甚至有些人早已在20来岁之时,就已经买好墓地分期付款,以免日后“死无葬身之地”。

留下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